策展論述

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The Sixth Fuel Factory Documenta 2022: The Sixth Fuel Factory in Motion


 

策展論述

賴雯淑(陽明交大應用研究所副教授、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

 

唯有真實回應歷史、人民的生活與當代的意義,
六燃才能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策展論述完整版PDF檔案連結

「移動的六燃」給出了「移動的博物館」之想像,也是 2022 年六燃文件展的命題。與其說移動是打破定點,不如說是移置自我,超越框架。是認知、思想、典範的移轉,是歷史、行動、言說的挺進。

六燃文件展將透過保溫的六燃、屹立的六燃、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四個特色分項,逐一探討永續生活、在地紋理、文資詮釋、治理策略、歷史書寫、博物館典範的六種移動,思考六燃去中心、分散式博物館的可能性。

以藝術跨域實踐、永續生活設計、智慧科技保育、田野走讀漫遊、六燃地方學講座、博物館焦點團體等行動,逐步建構六燃地方學的知識系統與六燃生博物館架構,明晰六燃文史的脈絡,揭示六燃二戰工業遺構的當代價值與定位,連結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與臺灣高科技的臍帶關係,將全球語境下的六燃生活、生命與生產之新意義帶至光亮處,給出六燃活隱喻・活博物館的文化路徑與動態系統。

關鍵字:#六燃文件展 #移動的六燃 #分散式博物館 #文化路徑 #文資詮釋 #博物館治理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The imagination about a “moving museum”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Sixth Fuel Factory in motion, which also serves as the theme of the Sixth Fuel Documenta 2022. Such motion is not so much leaving any fixed place as relocating itself and transcending rigid confines. It is the shift of cognition, thought, and paradigm, as well as the advance of history, action, and discourse. Comprising four featured sections, (i.e., the good-neighboring Sixth Fuel Factory, the towering Sixth Fuel Factory, the mobile Sixth Fuel Factory, and a decentralized museum), this Documenta seeks to investigate six types of motion (incl. sustainable life, local textur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governance strategy, historical writing, and museum paradigm), so a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e Sixth Fuel Factory to become a decentralized museum. In addition, the Documenta attempts to progressively establish a loca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and a living museum framework for the Sixth Fuel Factory by means of transdisciplinary artistic praxis, sustainable life design, smart technology-based conservation, field trip and flâneuring, localogical lectures on the Sixth Fuel Factory, and museum workshops. This endeavor not only clarifies the Sixth Fuel Factory’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but also demonstrates 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orientation as a WWII industrial relic, all the way down to identify the umbilical cord between the former Japanese Navy’s Sixth Fuel Fac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high technology, and eventually, within the globalcontext, brings the new meanings of the life, living beings and production at the Sixth Fuel Factory into the light. We hope this collective endeavor will create the cultural routes and dynamic system of the 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

 

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

  2019 年交大六燃團隊所策劃的第一屆「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文件展」(簡稱六燃文件展),以「活隱喻・活博物館」為命題,分別以檔案、藝術、科技三區,來呈現新竹這個城市的歷史景深與六燃的敘事地景。 那時所拋出的議題是:如果新竹六燃的保存與活化是為了「再造歷史現場」,那就不得不問新竹除了是一座有三百年歷史的竹塹古城外,它是否也是一座經歷過太平洋戰爭的二戰城市?然而就如同筆者在當時的策展論述所言:

與其說,六燃文件展將新竹與二戰城市並置,是企圖勾勒這個城市的特色,還不如說是一個提問,是想藉此來探問這個城市的自我定義或身分認取;是想透過爬梳、參與新竹六燃的二戰歷史和之後陸續發生的事情,來思考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意義。

  延續當時的提問,2022 年第二屆的六燃文件展以「移動的六燃,移動的博物館」為主題,展開「分散式博物館」概念的探討,指出移動不必然是打破定點,而是在發掘「探索者」與「被探索者」自我移置的可能,朝向超越既定框架,是認知、思想、典範的移轉,是歷史、行動、言說的挺進。唯有移動,才能靈活地調整視野與高度來看待六燃、理解六燃、建構六燃,化過去為新典範,給出新思維、新動能。因此,2022 年文件展拋出的關鍵議題是:「分散式博物館」如何成為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的前進路徑?所以這次的文件展將從歷史、現場、再造三個面向提出觀點,以歷史地景紋理、空間敘事轉變、博物館策略與典範形成作為切入點,以保溫的六燃、屹立的六燃、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來闡明新竹六燃的在不同時期的樣態與喻意,折射出活博物館的精神姿態。

一、保溫的六燃

  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指出「記憶所繫之處既是物質的、象徵的,也是功能性的,三種意義同時存在,只是程度各異。」(Nora 2012: 27-28)他創造了「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一詞,指的是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之所以被陸續登錄為歷史建物,並非僅從建物本身的材料技術觀點來評估,主要是考量其先後曾有燃料廠與眷村聚落多重功能、以及其蘊含的歷史記憶與象徵意義。所以六燃不僅是一個歷史現場,更是一個精神場所。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僅與所在的城市、歷史跟文化緊密相扣,也是臺灣的殖民史、二戰史、科技史之一部分,也歷經了後殖民、冷戰、後冷戰時期。它在亞洲產業文化遺產上佔有一席之地。保存六燃的建築遺構,也需同時保存其在社會性和文化性上的意涵,以及其歷史記憶與場所精神。六燃的保存活化工作能否圓滿達成,主要是在於我們能否聚焦在六燃這一個空間場所,建構出一種自我的、精神性的闡述。諾哈在〈記憶與書寫之間:如何寫法國史〉(Nora 2012: 18-19)一文中指出:

我們探究的不是那些具有決定性的事物,而是它們造成的影響;不是那些被記憶或被紀念的行動,而是它們留下的痕跡以及相關紀念活動的安排;不是為了研究事件本身而是為了了解事件在時間之流中如何被建構,了解事件意義的消失與重現〔…〕總之不是死後復活,不是重建,甚至不是再現,而是一種再記憶。是記憶,而不是回憶,是現在對於過去的全盤操作與支配管理。

  以歷史記憶作為穩固的基石,建構中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才能免於失憶之所、精神匱乏之地。什麼是場所精神?什麼是記憶詮釋?這就是這四年來「保溫的六燃」一直在積極探索和闡述的。陽明交大六燃保溫團隊自 2018 年起承接新竹市文化局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同一時間,也在陽明交大深耕計畫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以「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為核心理念,推動六燃博物館計畫,將正在孕育中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命名為「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展開在地深耕的實踐行動。生(living)是活生生, 與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共生充分鏈結的意思。其中「生產」的意涵是指包含過去日治時期的戰爭工業生產、戰後臺灣的經濟生產、霜毛蝙蝠物種的生育繁衍、文資保存活化的再生產、竹科高科技產業的研發製造生產等,是致力於在這些重要議題中找到平衡,達到共生、共存、共榮的目的。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以大學社會責任為出發點,結合六燃場域為教學實踐現場,採產官學研跨域結盟的合作模式,透過藝術介入與永續生活設計,展開參與社區的札根行動,深化各級學校與所在城鎮的鏈結,在新竹六燃逐漸轉型為博物館文化園區的過程中,確實具有保溫再生產的實質成效、意義與重要性,計畫本身也具體實踐了活博物館的意涵。「活隱喻・活博物館」是推動以人為主體,以人文、科技、藝術為手段來催生新竹生博物館,以活隱喻的概念,在內容上能回應戰爭歷史、記憶、生命與生態等議題,成為以自由、平等、共生為共同價值的博物館。因此,六燃團隊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城市歷史、文化空間與生態的保存與活化,如何能在人文、藝術、生態與科技的異域結盟運作下成為可能,甚至形成博物館新典範——活博物館。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在2019 年蒞臨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公演現場時,指出:「博物館應具備三個重要元素,首先是會說故事,且是活的博物館,並作現代性反思,能體現當代的文化場域,符合生博物館精神。」意指,每一場活動、每一位參與者、每一則故事,每一件文史檔案與藝術創作、所有的相逢與對話,本身就是活隱喻、活博物館的具現。它猶如生命體般,能持續自我活化,本身具有成為永續博物館的量能

 

二、屹立的六燃

  在戰火下倖存至今的六燃,承載著無法被取代的歷史記憶、能源與戰爭意涵。位於新竹市東區臨近清華大學的二戰歷史建築遺構「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是因應日本太平洋戰爭的軍事生產需求而生的。於1942 年在高雄建置主廠設精鍊部,1943 年成立新竹支廠設合成部,當年的規劃還包含新高支廠(臨近今日的臺中港)。新竹支廠於1944 年開廠,主要是在合成飛機燃料油中所需添加的異辛烷。從日治時期起,六燃新竹支廠歷經戰爭軍事生產、盟軍地毯式轟炸。

  1945 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經濟部與國防部來臺灣接管廠房設施財產與土地;1949 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空軍工程聯隊開始駐守於此,後來逐漸形成特殊的「樓中房」眷村聚落。廠房內的眷戶在1964 1969 年期間發現有蝙蝠入住,直到2010 年經專家鑑定,正式確認為逾七百隻屬於保育等級的珍稀霜毛蝠生殖群集。同年,大煙囪廠房登錄為歷史建築,和眾所關注的霜毛蝠生態棲地部分重疊。2012 年眷戶陸續搬離,在2013 年最後一家眷戶遷出後,大煙囪廠房基地進入轉型為博物館文化園區的過渡期。回看日治時期所成立的「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1936年),是工研院最早的前身,為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源頭。

  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分別於1956 年和1958 年在新竹建校,培養優秀的理工人才,兩校校區範圍與當初的六燃廠區重疊或相鄰,這些與1976 年所設立的新竹科學園區有密切的關聯性。簡言之,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歷史可溯源自日治時期的戰爭燃料生產,以天然瓦斯研究所為起始點,延續為工研院、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研發與製造,帶動臺灣整體發展與經濟實力,成為今日世界各國所仰賴的晶圓製造與其他高科技產業的重鎮。在如此交織綿密的脈絡下,大煙囪廠房——這座原本交疊著離散記憶的生命、生活、生態與生產的歷史之所,也與當代的政治、經濟、科技發展有著重要的連結。

  日人當時在戰時體制下規劃新竹六燃廠區時,就已想到異辛烷合成基地將會受到密集轟炸,廠區用地的選擇除了原料導向外,整體工場的規劃也同時考量防空的需求。所以,第六海軍燃料廠會分布在高雄、新高(臺中)和新竹三區,除了考量原料、港口與機場等需求外,也是為了避免集中以減少空襲時會帶來的損傷。新竹區的廠房在分布與間距上,也是採分散式與大跨距的概念,建築體之間拉大距離,一方面是擴增設施時能有餘裕,一方面是分散被轟炸的風險。基於當年分散風險的考量,日軍是儘量避免建造單棟巨大的建築物。 因此,六燃大煙囪廠房這個量體相對可觀的大廠房,能逃過戰火屹立至今,可說是拜防空概念所賜,這也啟發了筆者提出「分散式博物館」的概念。若聚焦在新竹六燃,全區還保留了將近十棟的場房,就地理空間分布而言是分散在各處;若放眼縱觀全臺,位於新高的六燃僅留下矗立的部分廠區圍牆,但位於高雄的六燃還留下為數相當可觀的廠房與宿舍群;若進一步將六燃南北雙城建立連結,六燃博物館就不限於新竹合成廠,也能包括高雄的原油精煉廠。

  若更宏觀地來看,在日本的另外四座海軍燃料廠,尤其是跟臺灣六燃密切相關的二燃廠,是否有朝一日也能有所對話呢? 「分散式博物館」的策略是極具潛力的,它本身不僅扣合臺灣的殖民史、二戰史、眷村史與現代科技史,也能進一步在亞洲二戰歷史、產業文資保存活化,甚至在世界科技產業發展上,扮演一個重要、有意義的角色,甚至成為典範。所以,六燃是移動的,它能走入世界,讓世界看見臺灣!

攝影/蔡禮安

三、移動的六燃

  回顧竹塹三百年來的歷史,可從最早的原住民到清朝治理、漢人來臺開墾、日本殖民、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撤臺而安居於此的軍民、以及霜毛蝙蝠入住大煙囪,一直到科學園區的成立,吸引了大量國內外的科技人才,與提供重要勞動力的新住民來此工作。多元族群的匯聚,使得溝通平台更顯重要,這就是「睦鄰」的任務──提供開放的對話機制、降低歧見、建立尊重平等的關係。

  在這轉型的過程中,迥異的看法如何調和?阻力如何變為轉機?現有體制又如何能調整原有的思考模式,聆聽由下、由邊緣所傳來的各種聲音,保持柔軟,與民意共振?眾人又如何從各說各話、各持己見的困境中,逐漸朝討論、理解、凝聚的方向移動?或願意轉彎繞道,或各退一步,以開放的胸襟達到共創共贏的大局?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在完成個體價值與意義時,也能異域結盟,透過共構六燃的生命地圖和敘事景深,產生集體意義呢?這是六燃團隊,也是兩屆六燃文件展所努力的方向。

  目前新竹六燃保溫睦鄰暨博物館計畫的座標點定位在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上,這裡曾經是人們因殖民、戰爭而遷居於此的離散之地,未來即將成為博物館文化園區,臨近公道五路上的藝文特區、「竹科 X 計畫」智慧基地,是年輕人求學、就業發展的未來之所。不論是住民還是移民,新舊世代或是新新世代,每一個人的生命就如植物的根莖各自蔓生,最後將交錯疊加在六燃之上。這塊土壤的養分是多元異質的,多重的意義蘊含著各種潛能、想像與期待。因此,前進的路徑與觀點須朝開放、多節點,可更新對話的動態網絡來發展。既是動態的,就無固著不變的中心,它不斷地在「移動」,以多重樣態在我們眼前現身,在世界中綻放。所以,「活隱喻・活博物館」是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為「點」向外發射,在持存過去之際,也突向未來。回顧新竹過去七年,林智堅市長推動「新竹步行城市」計畫,連結地理空間的節點,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概念,參與其中的林雋怡建築師提出一個城市的核心價值必須兼顧適居 (livable)、連結(connect)和永續(ecology),也就是這個城市的心智地圖須考慮如何整合經濟再生產的連結、交通運輸和行走的連結、人與其他物種的連結,以及在社會中不論是弱勢或優勢族群,都擁有不具階級性的連結,這些都是一座城市能否達到適居、永續的關鍵所在。如此的概念就是在思想上的一種移動。

  在城市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對話上,潘一如建築師有深刻的琢磨與探討。她說很多人都會問她:「這裡應該種什麼樹?」為了回答這個提問,她投入龐大心力進行新竹市植物相的研究。從她的研究與設計實踐,筆者發現閱讀或書寫一座城市的歷史,方法其實是可以從文字、攝影、影音檔案等歷史資料,轉向到對植物分布生態的分析研究。潘一如建築師從歷史演變脈絡、地形地質因素、植物特性功能切入,詳實進行「新竹市植物相」的調查研究,以此作為理解、轉譯和延續一座城市發展史的方法,讓人領悟到:植物的種植區塊與分布現況作為城市發展變遷的紀錄檔案,活生生地告訴我們這座城市因歷史、地質、地形、生態、植物種類的種種特質,給出了從過去轉變成現在的樣態,在建立植栽知識系統的同時,也關照了新竹市整體綠色生態環境的當下需求。這就是一種觀點上、方法上的移動。而黃聲遠建築師以「和風一樣自由」作為空間、建築設計的活隱喻,不斷思考邊界、尺度、目的、強度、時間、高度的自由,並以「和解的自由」作為最終目的,指出多元與平等是大家永遠的追求。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超越框架,抵達自由的各種可能路徑:探尋身體與思考的自由、打開空間的界限、看到大尺度的自然和人的相對關係、認肯目的或需求其實是與時俱進的轉換、了解經濟與知識的資源可以強化自由的程度,以及不囿於有限的時間,與長遠的時間做朋友。不被既定框架決定的自由,就是一種在哲學思考上、實踐策略上的移動。

  與過去的空間設計案例相較,筆者發現這三位建築師對新竹這座城市的觀察、分析與設計規劃,在思考上、觀點上、策略上與實踐方法上都有著顯著的移動。而隨著這些移動,對新竹這座城市的規劃,以及隨之帶來的自然人文景觀、生活紋理、空間中的身體經驗也會有卓然不同的改變。這種思考方式的移動給出各種新觀點,也給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的未來帶來了啓發與參照。於 2016 年開館的蘭陽博物館,就是以「宜蘭是一座博物館」為願景,如果新竹也是一座活生生、廣義的博物館,那麼參與「新竹步行城市」計畫的建築師團隊之實際作為,其實就是朝向活博物館的精神體現。羅欣怡指出,當今臺灣文化與博物館政策方向,重新聚焦於人民與土地的連結。蘭陽博物館所規劃的四大營運方針就是在回應這個方向:分散式收藏、參與式展示、臨場感教育活動、永續式經營動力。她進一步闡述:

它讓博物館逐漸突破單一的主流價值,轉而思考社會平權的重要,將過去歷史融入當代,成為人們生活進行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打破專家權威,走向民眾參與,捨棄搜刮式的集權收藏心態,尊重現地展示與文化脈絡。博物館的眼光,從「物」的關懷,擴散到「人」與「土地」,從「單一的人」轉向「多元的人們」,從隔離於社會之外的孤獨殿堂,走向民眾的真實生活。這些態度的轉變,揭示了博物館新的核心價值。

  這個核心軸線就是「博物館回應人民、土地與歷史的社會關懷與實踐。」 唯有真實地回應歷史的延續與當代社會人民的生活,並與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人事物連接,一座博物館才能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攝影/蔡禮安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2 / 6 / 6 (一) ~ 7 / 20(三)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 10 : 30 – 18 : 30;週六日 10:30 – 16:30 (7/3、7/10、7/17週日休館不開放)

展出地點:陽明交大 交大校區藝文空間(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陽明交通大學 交大校區浩然圖書館 B1)

延伸展場:大煙囪下的家(新竹市建美路 38 號)

 

開幕茶會:6 / 6(一)12:00 ﹝特別表演:黃子軒「六燃 x 新竹」新曲發表﹞

策展人導覽:6 / 6(一)13:50 ﹝主講:賴雯淑(陽明交大應藝所副教授)﹞

停車優惠:凡參加開幕相關活動或參觀展覽,均可購買本校單日計次停車$50元優惠券,每人限乙張。

更多活動

詳情歡迎按讚追蹤 「陽明交大藝文中心」 FB 粉專。
歡迎參加展覽活動頁以接收展訊:https://fb.me/e/2sp7wc4VR

洽詢電話:(03)513-1233

 


 

相關新聞報導

  • 感謝新竹振道電視台,林彥斌記者採訪報導

 

 

 

 

 

 

 

 

 

 

 

 

 

 

 


 

展覽製作團隊

六燃策展團隊

策展團隊|陽明交大六燃團隊、陽明交大六燃保溫團隊
策展人|賴雯淑
展覽協調統籌|何平
專案助理|蔡乙慈、沈致軒
視覺設計師|吳致怡
多媒體與網頁設計師|沈君怡
宣傳影片|張懿
光牆設計|邱筠穎
設備與技術|賴威漢
展場規劃施作團隊|黃聖軒、陳怡均、境衍設計事務所

 

藝文中心執行團隊

總製作人|洪惠冠
展覽總監|湯景光
活動場運|鄒玟珊
表演統籌|王麗娟
前台經理|歐俐廷
劇場技術|徐仲驊、李念恩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文化部、教育部、新竹市政府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藝文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桃園市青年事務局
合作單位|中原大學、清華大學、高雄大學
贊助單位|交大校友總會、財團法人交大思源基金會

 

 


致謝

本計畫由教育部深耕計畫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陽明交大校務大數據研究中心、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新竹市文化局大煙囪廠房保溫睦鄰計畫支持。

Special Thanks

This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Higher Education Sprout Project, the Ministry of Culture’s Historical Site Regeneration Program, 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Data Analytic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and the Hsinchu City Cultural Bureau’s good neighborliness Program of the Big Chimney Factory.